发表时间:2022-06-22 来源: 字体:[][][] [] []
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2个年头了,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,难以忘怀。
父亲出生在1929年春,兄弟四个,他是最小的。那个年代缺医少药,祖母生父亲时大出血去世了,父亲跟着他的外祖母生活,到了上学的年纪才被接回来上学堂。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,18岁考上了益都师范,1949年9月参加工作,在老家齐陵中学从事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,直至离休。教书育人近40年桃李满天下,父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,学生中有科学家、高级干部、企业家,在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。
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个。因为时代原因,哥哥姐姐上学那会儿学的东西少,父亲有时间便给他们补课,督促他们不要荒废了学业。我和弟弟上学时学习环境好了许多,但父亲仍未放松要求。记得有一年期末考试后,父亲问我考得怎么样?我说有几个成语没填上,当时父亲就拉下脸来了,说:“闺女,你没读那么多书怎么能答上,书到用时方恨少啊!”我红着脸暗下决心:要多读书读好书,扩大知识面。
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,我们都刻苦认真地学习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恢复高考后,兄妹四个有三个考上医专师专学习深造,小弟弟接了父亲的班,成为正式工。在城乡差别大的那个年代,俺家成了十里八乡羡慕的家庭,父母由衷地感到高兴。
但父亲也并非完全严厉毫无温情。因为长期在外工作,他一周最多回家一趟,有时得好几周才回家一趟。姐姐和我感觉父亲有些陌生,有段时间有些怕他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收入并不多,一向节俭的父亲有一次竟拿出一个月工资的大半部分,给我和姐姐买了绒布、尼龙袜、尼龙围巾,将两个宝贝女儿打扮成了小伙伴中穿戴最靓的。由此我们感受到父亲的爱又是深沉温暖的。
年轻时的父亲高大英俊,在全校师生合影中,我总能一眼找到他。他一直用那伟岸的身躯,为我们遮风挡雨。离休回乡的父亲扶老济困,力所能及总是尽可能帮助别人。乡邻们时常请他主持一些事务,协调邻里关系。天有不测风云,父亲65岁那年患上了脑血栓,生活质量大大下降,很多时候非常辛苦,但他却从未消沉颓废,而是乐观豁达地度过每一天,积极配合治疗,尽可能不给儿孙们增加负担。然而病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,父亲还是在他83岁那年永远离开了我们。
我们兄妹四人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,成绩还算出色。秉承父亲“书香传家”的家风家教,父亲的孙子、孙女、外孙都学业有成,分别从事公务员、金融、医学行业,重孙子今年高考,名牌大学也稳操胜券。如果有在天之灵,父亲应该是欣慰的。(吕少玲)
责任编辑:刘永刚